慕哲政經塾4-見習行動團體報導_萬華社區小學


「你對於社會的想像是什麼?對於社區的想像是什麼?或者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人與人之間,你認為該用什麼模樣彼此關聯著?我們有著各自的生活,不同的價值或信仰,但在某些時候,我們站在一起,為了這片土地、這份關懷彼此的溫度。這—是社區,也是我們的生活。」

「萬華社區小學」,顧名思義它並不是一個小學(笑)。在草根打滾多年的社區規劃師德君,對於社區規劃工作的百態閱歷豐富,從與政府合作到成立「小小市民文化創意」公司,也就是社區小學的營運,除了已經累積了多年的在地經驗和關係,更對於實踐他們工作內容的理念,有溫婉而堅定的想法。德君過去曾表示:「地方再造是由下而上的帶動,但是台灣一直很缺少這一塊。」不論是社區規劃師的角色,或回到根本——自己也是社區民眾的身份,都應該以最質樸的理念跨越媒體、政府、居民,甚至社區外的民眾也好,這些不同角色間的隔閡。

從文化著手,透過在地導覽等基層教育做起,例如培育「小小社規師」,試圖再造萬華地區的自主與復甦,並從著力於彌平多年來居民對政府機關累積的不滿,到舉辦相關活動讓更多「在地囝仔」真正熟識自己長大的地方,以及讓「外地人」也能有這樣的窗口,接觸萬華地區的文史,共同發想將來的展望。

派系、資源與目標等,在社區工作中看到的種種問題,都默默成為了萬華社區小學經營中最強大的軟實力。德君在與對話中屢次將其他人假定的「困境」視為「挑戰」,「我做這件事情很快樂,那我就會繼續做下去。」不論看到的成效為何,這都會是促進團體動力、社區凝聚力的態度,雖然目前編制與人力仍然有需要補強的地方,但是在地方文化建構與教育等方向已經非常明確,「由下而上」便是在活動中,培力出地方主體性與自主能力,對於夥伴與居民的關係更是強調「生活」在一起,而不只是「工作」在一起。



既然談到「文化」這個大方向的名詞,不免要更清楚定義這個媒介如何扮演和界定自己的角色,下述幾項,就是社區小學的見習行動課程:


a. 口述歷史收集撰寫:口述歷史是個人、社會與地方連結的基礎。訪問收集在地耆老回憶與畫面,並搭配地圖或文獻,撰寫為口述歷史紀錄。

b. 兒少工作坊規劃執行:帶領學童認識萬華地方故事與發展內容,規劃「工作坊」以包裝兒少活動,做中學,讓學童不只參加活動,也能有所產出回饋在地參考。

c. 地方文化建構:讓歷史故事、活動產出、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成為認識萬華文化的角度。

------------

【慕哲政經塾4_小人物集合!見習行動計畫招生中】

報名時間 │2017/5/4(四)12:00起至5/26(五)20:00截止開課時間 │ [共同與分組訓練課程] 2017/7/8至8/26,每周六9:00~17:00上課,共8周。[見習行動課程] 2017/9~2017/10 (視見習單位狀況而定)課程地點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崇基樓四樓


💡我想進一步了解課程和報名: http://www.ystaiwan.org/civicrm/event/info?reset=1&id=70


💡請隨時注意 我們與 青平台 的臉書動態,我們將持續為您說明課程、介紹講師和見習單位【延伸閱讀:台灣公民運動將往哪裡去?_慕哲政經塾三年課程總回顧】https://philoship.blogspot.com/2016/04/blog-post_8.html


慕哲政經塾4-見習行動團體報導_萬華社區小學 慕哲政經塾4-見習行動團體報導_萬華社區小學 Reviewed by Unknown on 凌晨4:35 Rating: 5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