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三週


早上的共同價值課程,由台大社會系的陳東升老師為我們介紹民主發展與公民參與。


從十九世紀的丹麥說起,介紹了該國民主發展的故事,同時比較了台灣與丹麥在政治環境與地理位置上有哪些類似的狀況,例如處於大國容易佔領的敏感位置等,並以合作經濟的農業為例,討論丹麥是如何創造高外銷比例和產品高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單位平均價值,最後拋出了一個讓學員們思考的問題:「丹麥如何發展為審議民主落實地最完整的國家,即使他並不是審議民主的發源地。」

在介紹審議式民主之前,老師重新強調了公民教育的重要,並引人民會堂(Folkhouse)為例說明了「讓三十到四十歲;甚至更高齡者有累積、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一價值,以及丹麥知名的教育家葛維茲(或譯葛龍維N. F. S. Grundtvig)是如何實踐社區大學理念,結合學院與公民社會,使民主制度和公民教育自此開始有更深的連結。

而後應聽眾要求,老師大略講述了審議民主的社群制、權責相符與公共利益取向等原則與特性,以及需要與社區組織、公民團體與校園等面向的「支柱」來支撐,並強調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關係。從美國宣傳的新點子「議題手冊」、「社區公共圖書館」討論回我國太陽花運動時如何讓七、八年前種下的審議民主種子在街頭發芽,這些實際例子也讓先前相對模糊的理論得以看出輪廓。

從審議民主連結到參與式預算的執行面,老師舉了先前在台中市中區的例子,告訴我們辦了哪些「客廳會」、「說明會」,還有像民意代表一樣,希望握到每一雙手的心情。最後老師很貼心地拉回參與式預算與社區營造的關係作討論,舉南投縣仁愛鄉南豐社區眉溪部落為例說明,告訴我們:「社造3.0唯一可以得到救贖的就是參與式預算。」因為與傳統多數決不同,參與式預算的過程能讓少數人的聲音也被聽見。

審議民主的過程即使效率很低,但一旦建立起來,長期的影響絕對超乎想像地深遠,這是共同參與討論和決策的價值,即使,可能花上許多的時間。

------------------------------------------------------------------------------------------------------------------------


筆者下午跟著兒少組的課程,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委員——黃俐雅老師一起進入了兒童與青少年個案工作的世界。

「你們不要用力拉,用力拉他會抗拒。教改也是一樣,要先抵銷反抗的力量。」從與兒子的相處過程講到教育改革,俐雅老師輕鬆的語調中,一切好像都經過細緻的烹調,用完全不同的樣貌呈現,然而細細品嚐,仍能發現最原始的箇中滋味,進而明白一字一句背後的重要。提到一次到校抗議的活動時,老師說:「我們還會先打電話告訴校長,說我們明天要去拉布條,然後隔天去的時候就會有一排警察,最後警察還會偷偷告訴我們:『我覺得你們說得很有道理,加油。』」有些得意、有些幽默,也有些心酸,很難想像這些倡議工作在衝撞不公的時候,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背負污名。

老師說,一開始也會覺得涉及法律的問題很麻煩,但後來發現法律很重要,很多事情因為有法律規範得以執行,有時法律面不好處理的問題還可以藉由行政程序處理,例如對不適任教師的調查曾有案例是透過對於該教師上級的行政疏失,送監察院處理才達成解聘。每當有重大社會案件被報導,民眾會注意到有哪些缺失,但在該領域持續耕耘的工作者,才能知道實際情形到底如何,從老師口述的經驗中,聽出了些人本面臨的處境,但依然以柔克剛,都能迎刃而解。

在個案工作的世界裡,工作者可能碰到各種型態的問題,能做的也只是用自己的專業試圖讓服務對象過得好一點,「再愛你的人也沒有辦法為你承擔什麼。」老師說,她並沒有比我們厲害,她也只是一個人。說著這些的時候,臉上帶著笑容,或說,從踏進教室到揮手道別,她的臉上,一直都帶著笑容,可是這些人生歷練和個案故事,並不會隨著講述的次數增加而漸趨平淡,結語之後,教室中的氣氛略為靜默,好像都在想著現在的環境和狀況,到底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內,無疑帶給我們最深刻、最真實的衝擊。
---------------------------------------------------------------------------------
最後就是PBL的時間了,這週看起來都更進入狀況,腳本討論也收斂成比較具體的方向,下週即將進行前半段的最後一次討論,希望大家能在最後這週的時間內,完成第一份方案。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三週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三週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清晨7:34 Rating: 5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