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六週

本週慕哲政經塾的共同課程邀請到台灣勞工陣線貧窮主任洪敬舒老師,跟學員談談貧窮問題與福利國家間的關係。老師一開始就直接切入「什麼是貧窮」,將貧窮定義為「長期處在不足的狀態」,其中包含了資源、需求與剝奪三個面向的不足。接下來的課程更是讓學員全程屏息,老師援引各項研究與國內的統計資料,一步一步帶領學員拆解社會上對貧窮的刻板印象,包括:好吃懶做者才會貧窮,或是窮人傾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例如:愛亂花錢,寧願買美食或酒,也不願意精打細算等;然而,在《窮人的經濟學》一書中,發現窮人及時行樂的舉動其實是對現況無力或是緩解焦慮的「理性」回應;而從我國中低收入戶的工作型態分析,更直指其中多數者有全職工作,但因低薪而難以脫離貧窮循環,「工作貧窮」的狀況越發惡化,所謂經濟理性中的「涓滴效應」,實際上是雇主全拿,多數受雇者未能受惠,還必須承擔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

另一方面,我國以「工作福利」的方式來「掩蓋」貧窮事實,導致在就業市場較為邊陲的受雇者為了獲得福利資源,而選擇門檻相對低的非典型就業,持續在低薪的工作環境中載浮載沉,一旦失業,可能馬上就落入貧窮。至此,貧窮被視為一種「風險」,它不是屬於特定人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的狀態。聽到這裡,學員紛紛露出絕望的神情,但老師眼中卻仍散發著光芒,因為他心中其實還有希望,相信除了上半場課程提到的經濟資本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將成為一張安全網,也就是─「社會資本」,能夠接住可能落入貧窮深淵的人們。因此,老師花了一些時間分享合作社的理念,強調其中社群連結與民主決策的機制,將能累積更多能量與彈性,回應就業市場的各項挑戰,成為減緩貧窮問題的一道曙光。課程結束後,老師身旁圍繞著一群學員,一來一往地對談,直至下一堂課即將開始時仍意猶未盡,顯見這堂課在學員心中引發了陣陣漣漪,帶動了更多的對話與思考。

下午兒少組的分組課程則是邀請了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公民教育督導蔡中岳老師,來跟學員分享「青少年表意的實踐與障礙」。老師不愧是做倡議與青少年工作起家的,課程中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期間甚至即興讓學員體驗它們實際帶領青少年思考公共議題的方式,從想像一個村莊的樣貌、設定自己為村中的一員,到從該角色的視野回應「村中即將開3D水上樂園」的議題,藉此引發學員去思索各種公共議題的複雜性,而非直覺地評斷對錯。此外,老師一再強調青少年並非單一面貌的群體,面對不同的青少年族群,要用不同的方式來促發他們說出自己的聲音,因而「表意」不會只是訓練表達技巧,也可能是豐厚生命經驗,或是透過多元的媒材讓青少年先有感覺與連結,表意才不致淪為形式。最後,老師分享他在每一場演講最後都會說的一段話:「我今天所說的不一定是對的,歡迎你來挑戰我,只要你可以說出理由」,或許不只青少年,成人也需要持續磨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後的問題導向課程,兒少組的學員風塵僕僕到了南台北家扶中心的南瓜屋,透過社工們的引路,學員對於南瓜屋的樣貌與服務有了更具體的想像,甚至能夠直接觀察到青少年跟社工的互動,並參觀了中心的小菜園,期許學員們的創意能像一點一滴的甘露般,滋養出方案小苗,未來真的能為南瓜屋所用。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六週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六週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清晨5:48 Rating: 5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