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四週

城鄉發展的想像:不同模式的啟示
黃麗玲


    本週的共同課程,邀請到臺大城鄉所的黃麗玲老師,與大家談論「城鄉發展的想像」,老師從都市的角度切入,引領學員們認識環境與文化的新課題。

    首先要從典型的城市發展脈絡談起,十九至二十世紀,是歐美國家的人口隨著產業發展,從鄉村快速流動至城市的時期。伴隨著住宅的短缺、工人勞動條件險惡等問題的擴張,開始出現了「都市改造計畫」的概念。後來如「田園城市」這樣使城鄉結合的理想模式,更是重要的里程碑:重新思考城市與鄉村的優缺點後,構築一個特別為工人階級打造的住宅形式。而隨著社會民主潮流的出現,開始能在田園城市的理念型中,看見合作社、集體的概念,即使是小型的商業模式,都包含以公共導向為主的系統。

    老師強調,甚至在當代討論都市規劃、住宅運動隨著這股思潮興起時,「住宅為了誰而蓋?」都是鮮少被討論、容易被遺忘的命題。因此,應謹記不同模式帶來的啟示,在面對城鄉發展的問題時,不忘思考其中的主體。
    當田園城市、都市郊區化成為一股運動,台灣也曾受到歐美國家的影響,然而,老師認為從都市的角度而言,台灣的街道是相當有活力的,由於土地使用的混合度高,在市郊化的同時,市中心商業區並不會在夜晚與周末即成為失去活力的空城。然而,老師也以永和、林口為例,說明不應該一味地誤植國外的方法,更要考量長遠的永續發展,並從整體的國土規劃做縝密的檢視。
   
    台灣的新市鎮往往面臨初期住宅短缺、後期住宅過剩的問題,老師認為國家亟需重新檢討財政與分配。老師也以韓國首爾市「能源自立政策」的成功為例,即講求經濟分配而非經濟發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規劃與執行的過程中,歷經了地方團體成為市政府執行團隊的轉變,讓中央和地方產生相同方向的共識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將視角拉回台灣,老師介紹了台灣社區規劃師的制度演變,以及幾個頗具特色的社區營造的案例,給予學員莫大的信心。老師希望藉由這門課以參考不同的模式作為啟發,也希望學員們在社區規劃時,不忘草根參與的力量,以及思考都市文化應有的延續性與創造性。


    下午的分組課程,經濟弱勢組邀請到赫赫有名的「丐幫幫主」芒草心慈善協會的共同發起人張獻忠老師。老師這天特別與一位夥伴林大哥搭檔,課程最後由林大哥親自講述個人豐富的生命故事。
   
    本次課程主題為「貧窮文化」,老師先是介紹了造成貧窮的結構與個人因素,接著討論貧窮的現象與貧困者面臨的匱乏處境。老師也分享了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學員們彷彿戴上了一名資深工作者的眼鏡,將貧困者的選擇與無力感看得更透徹,包括多數流浪者為何選擇離開家庭、貧困者在消費上需付出較高的成本,導致越來越窮的處境,以及無家者在周轉工具上的選擇,投注彩券背後隱含的意義等,都讓學員們對於貧窮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課程來到尾聲,由林大哥親自現身說法,講述一個人從有家到無家,以及長期居無定所的漂泊歷程。林大哥曾是月收入超過十萬的紅牌業務員,也曾一路向下墜落,走過窮途末路的時期,在租屋、夜宿網咖與街頭之間的狀態流轉,看盡人生起落與人情冷暖,也經歷過價值的衝突與轉變。林大哥認為,至今已無法後悔過去的選擇,而面對未來,林大哥選擇認真地工作,在販售雜誌的過程與客人互動,從中獲得人情味與成就感,更自在地渡過每一天。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四週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四週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清晨6:16 Rating: 5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