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二週

今天政經塾邀請到了重量級講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老師,來和我們談談政黨關係與台灣民主的發展!令人感到驚喜又巧合的是,七月十五日的今天正是台灣解嚴三十周年,而政經塾今日在具有重要意義的景美人權園區上課,似乎是老天美麗的安排呢!

至於,為什麼要安排這門課呢?除了吳叡人老師本身魅力無窮,是政經塾開辦以來,每一期學員滿意度最高的講者之外,政經塾也希望學員在付諸實踐改造社會、從事各種政治或組織工作之餘,能對於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記憶、台灣當代民主的形成、乃至國家主權與族群之議題有所理解;畢竟,身為實踐改造的行動者,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群、與其溝通互動是必經的路,而人們觀點或想法的歧異,往往與過去的集體記憶息息相關!


一大早的課程,稍微小遲到的吳叡人老師一到教室就忙著解釋,每回來到景美人權園區必定會迷路,也開玩笑地補上,「所以民主之路真的像迷宮一樣啊!」


課程一開始,老師首先點出了近期與民主及人權發展相關的時事議題,包括台灣解嚴三十周年、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病逝、台灣李明哲事件持續延燒、以及香港四名非建制派議員被取消議員資格,上述所有事件背後其實都與中國因素高度相關,而這也是台灣民主發展、國家主權問題一直以來需正視的困境。

吳叡人老師說到,台灣總是強調民主、或以民主為傲,但是,追求民主首先需界定「民」的範圍—這個民主是落在哪些人民身上?這些人們具有哪些共同的記憶或認知?因此,台灣人追尋民主不應只是要求人民作主,同時也在不斷的尋找自我認同、尋找國家的定位及意義。簡言之,在台灣,追求民主幾乎就預設了一個國家的獨立。




此外,吳叡人老師也以〈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書為例述說,「〈百年追求〉的主題是民主,但裡頭其實一直在講身分認同,因此可以說,這是民主與民族主義的雙重追求」在短短三個小時的課程當中,老師爬梳了自一戰後至今、台灣人追求自己當家做主,這段將近百年的民主運動歷程—從日治時期,仕紳菁英要求的議會請願運動即使失敗告終,卻使台灣有了地方自治選舉的契機;到二戰後,台灣又被迫轉換國族身分,歷經七零年代艱辛的黨外運動,社會中逐漸有論述得以將台灣的主體性進一步確立。




而將視野拉回今日的台灣社會,現在我們所見的政黨與國家主權問題,究竟有哪些值得切入思考之處?吳叡人老師剖析對於台灣社會的內部及外部觀察。就台灣內部而言,民眾可能必須質問,現在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基本價值究竟是甚麼?

在馬政府八年執政所締造的社運重現、風起雲湧乃至達至高峰的背景條件下,民進黨實際上是背負了一個相對具強烈改革意願、甚至較為進步意識的民意,然而上台後不論是同志權益、勞動議題、土地爭議、原住民傳統領域等議題,卻多見其卻步,「口頭承諾多、實質履行少」,因此群眾必須重新審視,到底民進黨政府內部,真正的價值意識是甚麼?執政當局何時站穩自己的堅定立場、明確表態,何時要追隨民意群眾,是重要且關鍵的問題。

老師強調,「談政治行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詢問政府的基本價值為何」。而至於外部因素,正是面對中國崛起、且是明顯崛起的政經局面,吳叡人老師觀察到,中國近年對台灣進行的圍堵策略早與早期不同,近年更以幾近全面性的手段切斷台灣於國際的外交生存,因此,民進黨上台後的政府如何處理相關問題,正與台灣國家定位如何走向相輔相成;然而,老師進一步肯定,即使做為一個不被承認的主權國家、不在國際法的架構範圍下,但台灣的性格其實在各方面是強的,因此實際上微觀或巨觀的各種作為長期積累,也是不可忽視的動能!


下午,學員們跟著導覽員的腳步,走訪前身是景美看守所、警備總司令軍法處的景美人權園區,在解嚴三十周年的今天來到曾經關過許多政治犯、開過無數與黨外運動相關的軍法審判、以及美麗島大審的人權園區,格外具有意義。在園區,除了見識到了過去政治犯被刑求、逼供、迅速審理等毫無人權的司法過程之外,也見聞了不少經由政治受難者們的真實生命經驗所堆疊的口述歷史,而這些,在我們所受的學校教育裡實在難以見得。






今天慕哲政經塾移地上課,不論是知識課程或實際身體走訪,都十分充實,而下一周的課堂又會有哪些精采的內容呢?請大家拭目以待!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二週 幕哲政經塾第4期_課程報導第二週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清晨5:43 Rating: 5